
「海海人生未來事:鹽境凝視海洋文化藝術跨域創作展」昨(11)日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盛大開幕,由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創意中心策劃,展覽以臺灣傳統天日曬鹽文化為核心,透過藝術家跨媒材創作,帶領觀眾在「鹽境凝視」中探索文化記憶與未來想像。
(圖:邱旭蓮提供)
國資圖館長馬湘萍在致詞中指出,圖書館不僅是知識的殿堂,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場域。這次展覽將「用海智慧」帶入館內,讓民眾在閱讀與藝術交會的氛圍裡,感受臺灣數百年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蘊。文化部視覺設計耆老、台灣形象策略聯盟主席楊夏蕙教授則表示,本展覽以物質實驗、影像記錄與數位轉譯三重實踐,開拓出將傳統智慧轉化為當代藝術語言的前瞻路徑。
計畫主持人、臺中科大副教授侯純純分享創作起源,「十年前一口燒壞的平底鍋,意外開啟我對鹽晶的探索。從一粒鹽開始,看見時間、看見自然,也看見未來。」她特別提到,團隊於嘉義布袋洲南鹽場進行田野調查時,趕在丹娜絲颱風登陸前保存了曬鹽文化的影像與口述資料,更凸顯文化傳承的急迫性。因此團隊以採購洲南鹽的具體行動來表示支持,準備「好事源鹽」結緣品,作為觀展回饋小禮,更呼籲大家一起參加10月18日在洲南鹽場舉辦的謝鹽祭活動。
(圖:邱旭蓮提供)
此次展覽透過藝術家的跨媒材創作,構築出立體的「鹽境凝視」:
邱旭蓮的《海海流影》以紀實攝影捕捉鹽田的時空記憶,透過攝影建構出「慢時間」的觀看方式。
侯純純的《海海鹽晶》運用其獨創的「鹽晶技法」探索海水從液態到固態的轉化奧秘,以黑白層次創造出水墨般流動。
顏惠芸的《海海心流》則利用AI技術構築「未來時間」的互動場域,並結合MBTI人格特質創造個人化文化旅程。
(圖:邱旭蓮提供)
在海洋委員會「海洋文化領航計畫」支持下,此次展覽不僅是一場藝術實驗,更承載著傳承海洋文化的使命。從鹽田田野到數位科技,從傳統智慧到當代詮釋,策展團隊希望觀眾能在跨越過去、現在與未來的文化對話中,重新理解「用海」智慧的當代價值。
「海海人生未來事:鹽境凝視海洋文化藝術跨域創作展」9月11日至10月19日於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展出,歡迎民眾走進展場,體驗一場跨越海洋文化記憶的深層旅程。相關資訊詳見展覽專屬網站 https://pmd-lab.nutc.edu.tw/ocean-future/。
(圖:邱旭蓮提供)
記者陳建國編輯